民企“投怀送抱”,潮流所向还是有苦衷?
9月以来,上市公司的公告里,出现了一种比较抓人的趋势。
9月13日,金贵银业发布公告称,公司控股股东曹永贵12日与稷业集团签署股权转让意向协议,拟将其占公司总股本的16.70%,转让给稷业集团。权益变动完成之后,稷业集团将成为控股股东。
这位稷业集团全称为“上海稷业(集团)有限公司”,小巴层层往上翻了翻“家谱”,终端溯源到央企中信集团,所以,金贵银业这家民企,原来是投入到了“国家队”的怀抱。
若是只此一家,倒也并不新奇。然而,小巴根据公司公告做了粗略统计,2018年以来,从“暗送秋波”到“暧昧不清”到“尘埃落定”,加起来就有20多家上市公司意图或正式加入“国家队”。
“婆家”国资方面,也是各式各样的都有。小到二三线城市区级国资委、财政局,大如大央企中信,甚至还有几个戴着神秘面纱,如舆情战略研究中心、国防大学政治部等等。
上市公司 |
股权受让方背景 |
金贵银业 |
中信集团 |
光一科技 |
财政部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 |
东山精密 |
苏州市吴中区国资委 |
棕榈股份 |
南京市栖霞区区政府 |
豫金刚石 |
河南省财政厅 |
美晨生态 |
潍坊市人民政府 |
天沃科技 |
上海市国资委 |
怡亚通 |
深圳市国资委 |
金一文化 |
北京市海淀区国资委 |
汇金股份 |
邯郸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|
天音控股 |
深圳市国资委 |
新筑股份 |
四川省国资委 |
华塑控股 |
湖北省国资委 |
腾信股份 |
青岛市崂山区财政局 |
国旅联合 |
江西省国资委 |
大富科技 |
郑州市航空港区管委会 |
三聚环保 |
北京市海淀区国资委 |
红宇新材 |
舆情战略研究中心 |
和晶科技 |
招商局 |
*ST天业 |
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|
*ST尤夫 |
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|
金力泰 |
中国国防金融研究会 |
*2018年以来已明确公告将股权出让给国资的上市公司
这似乎和过去常见的企业混改有很大不同。
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,我国允许国内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革,即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,但改革的主流形式多为民企参股国有企业。
2017年8月,中国联通混改试点方案落地,明确引入BAT、京东、中国人寿等民企战略投资者,成为近年来民企参股国企的标志性混改事件。
但混改的另一个形式——国资入股民营企业,却一直以来显得比较谨慎,不过也并非无迹可寻。
2014年,就有隆平高科这一先例。
隆平高科是以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院士名字命名的企业。1999年刚成立时是个国企,隶属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。2004年长沙新大新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实际控制股东后变身为民营企业。到了2014年9月30日,公司宣布引入中信集团。2016年1月,中信集团正式成为隆平高科实际控制人,最终控制人则是财政部。
而就在中信集团入主一年多后,隆平高科的战略目标从成为全国领先的种业龙头到争取在2020年成为全球种业八强,2025年进入全球前五。
也就是说,隆平高科作为全国高水平选手之一,由于国资的入驻,骤然加速了其国际化进程,要与全球一流的企业一争高下。
不过,如今这些争当“国家队”的上市公司,却并非全都像隆平高科这样属于优质资源被整合。在小巴统计的数据中,半数以上公司存在债务危机、股权质押爆仓等各种违约问题,引入国资更像是“江湖救急”。
那么,民营企业变身“国家队”是否会成为混改的新趋势,“入选国家队”的原因和形式各有哪些,这是所谓的“国进民退”吗,对于中国经济来说,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?
且看小巴问来的大头意见。
国企控股民企只是暂时情况 不代表长期和未来趋势
秦朔
秦朔朋友圈创始人
当前,国企收购、控股民企上市公司的案例比较多,从民企方面分析,主要有以下原因:
① 经济增速下行和股市不景气,一些民企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触及平仓线触雷,今年已有20家左右将大比例股权转让给国有资本,国资成为实际控制人。
② 一些民企正处交接班时期,子女不想接班,遇到现在的各种困难更觉得实体经济难做,索性出售股份;
③ 也有一些案例,是国企和民企之间有产业链协同,或有债务重组、债转股,或民企没有许可证等准入条件、必须引入国资才行,等等。
总体来说,目前不是民企上市公司的扩张上升期,而是困难加剧期、寻求出路期。如果拿结婚来做比喻,现在的婚姻民企是比较被动的,但不结婚活不下去。
而国资方面,2016-2018年,国资尤其是中央国资利润增长突出,是供给侧改革的受益者,客观来说就是家底厚了。在反腐倡廉背景下,政府项目更倾向于给国企,给民企有时说不清楚,所以国企的发展空间也大了起来。
十八届三中全会后,人们一度认为国资国企改革、混合经济改革会加快,比如中国联通引入了BAT。但总体上混改较慢,反而国资收编民企成为趋势,这跟整个国资系统效益处于上升期、做大做强的扩张冲动得到提振,是分不开的。
当然,也有一些国资在朝着管资产的方向努力,即将来主要通过国有资本经营公司来进行战略性布局,它们资本实力强大,在目前较低的价格上收购控股民企上市公司就成为一种战略部署。
另外,部分地方政府也有主动性,比如最近武汉市国资委提出,未来一两年要在高端产业链控股1-2家上市公司。
国资控股后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?
第一,国资控股后,能不能在公司治理、激励机制上保持民营企业的优势和活力,能否留住人才,值得观察。国企的考核方式往往不够市场化,这是一个隐患。
第二,如果民企上市公司一遇到困难就倒向国企成为一种风气,跟坚持“两个毫不动摇”是不符的,本来应该采取各种方式助其解困,现在直接拿下,如果都是这样的话,示范效应是不好的。
所以,当前国企入主民企,应该是民企暂时性阶段性的权宜之计,而不是长期的、代表未来趋势的选择。
“国进民退”不应成趋势 这是一种很不好的负面信号
王世渝
企投会首席学术委员
富国富民资本董事长
当前,国有资本收购、增持上市公司股份的现象,需要从深层次来解读。
从上市公司方面看,确实是部分上市公司自身遇到了财务危机。但危机背后,是浮躁的资本市场,投机风气重,项目由利益驱动、缺乏战略,短期行为多,盲目跟风等根本性的问题。
从监管层面看,也有市场制度的因素,尤其是2015年后,加大IPO力度,上市公司直接融资难且贵,于是寻求各种间接融资渠道。
从大环境上看,十九大之后,加大了金融调控力度,加上中美贸易冲突带来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感,导致许多上市公司,尤其是资本运作过度、不注重实体经营、过度加杠杆的上市公司股票下跌严重,出现爆仓甚至跑路等现象。
所以才有了大量国有资本增资或控股上市公司的现象,这种情况看似打击了一些投机分子,但如果持续发展,就会形成“国进民退”的氛围,会让很多企业把国资看成靠山,甚至会影响大家对非公有制经济、民营企业、资本市场、实体经济的信心下降。
相比于对实体经济的伤害,更严重的是对企业家心理层面的伤害,一旦造成很难愈合。
因此,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负面信号,不应该成为趋势,希望能引起高层的重视。
国资与民资不是对立关系 不是非此即彼关系,谁也不比谁更先进
王骥跃
前某券商保荐代表人
著有《梦想与浮沉-A股十年上市博弈》
目前来看,上市公司引入国资控股股东的,大多是大股东股权质押要爆仓,国资接盘缓解资金压力,避免上市公司因大股东问题出现动荡的情形。国资主动出击收购民营上市公司控股权的情形尚不多见。
国资是中国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,提高效率,引进先进管理机制,建立现代企业制度,于国于民都是好事。但国企问题也多,需扭转低效浪费的形象。
很多民企也问题多多,大股东无人约束,不顾实力加杠杆乱投资、内部官僚化和腐败、公司治理形同虚设、老板一言堂等等,民企也需要持续改革。
最终,市场会检验,但国资在多方面比民资有优势,竞争上并不完全公平。
我也不认同所谓的“国进民退”,国企做得不好退市的也有,国企壳很烂的也有,民企借国企的壳以前也常见。但确实在资金和资源上,当下国有资本有优势,民企投资偏谨慎。那几家上市公司国资不接可能都没人接。
再者,国企上市公司本身会成为国资改革的平台,这事说了好多年,中央也说要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,管理、机制、约束等都是可解的问题,不是所有制本身的问题。国资改革,是要引进人才、机制、社会资本约束管理层,而不是私有化。
目前看,国资进入上市公司后还没有进一步的重组动作,不排除以后有重组事宜,也可能是国资支持上市公司做大做强。
当然,也不必担心国资收购所有上市公司,一是没必要,二是没见到强买强卖,三是国资也没那么多钱。
相关文章
9月CPI出炉,物价涨了,什么降了 9月cpi同比上涨1.7%
云掌财经APP · 10-18
招商宏观:流动性调节节奏改变
券商研报精选 · 10-18
国金宏观赵伟:出口加速走弱的微观信号
券商研报精选 · 10-18
华为“不造车”的承诺,快到期了 华为再度发布声明重申不造车
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· 10-18
六大行前三季度新增贷款超9.5万亿!服务实体经济,发挥大行支柱作用
金融界 · 10-17
2.56亿业绩补偿未履行 业绩补偿股份
金融界 · 10-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