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月晓:货币信贷增速回落 流动性宽松格局未改
□华东师范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胡月晓
通过7月的金融数据可以看出,上半年信贷、货币增长持续位于相对高位的状态已经结束,双双超预期回落,但这并不意味着资金市场平稳局面被打破。
货币信贷回落不改平稳格局
受一二季度偏松政策行为的影响,年中前后中国货币环境呈现了较为宽松的格局,货币市场流动性则呈现近3年来少有的宽松局面,中国货币当局为此早已在公开市场上进行微调,比如采取停止逆回购等回收短期流动性的措施。
笔者一直认为,前期偏松的货币信贷环境,其实并未改变货币政策基调,货币、信贷增长仍然处在中性区间,只是处在区间上限。但是基于稳增长和(港股00001)调结构之间的平衡,货币、信贷增速不会一直位于区间上限,7月份的实际金融数据,印证了笔者的一贯看法。
整体而言,超预期回落的货币、信贷增长状况,并未改变当前的流动性宽松格局,市场也不会集中对偏松的政策预期发生改变。笔者认为,兼顾经济运行和风险防控的需要,货币当局对流动性保持了偏“松”的格局,下半年重心将再度偏向风险防控和结构调整,中性政策将更加名实相符,边际放松的实际政策操作将回归完全中性,甚至中性偏紧,货币环境将在平稳中逐渐正常化。
首先,当前的货币和信贷回落,是在前期持续相对高增长的基础上的回落;信贷余额的增速在2018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低于13%,信贷增速超过13%发生在2018年12月份之后,当前的信贷增速回落实际上只是回归到前期的正常水平。
其次,从增长的合意区间看,前期的信贷货币增长一直处在合意增长区间的上限,说明前期货币、信贷在政策边际放松下,实质偏快;综合经济运行平稳、去杠杆等多宏观调控目标的需要,笔者测算的2019年合意货币增长区间为7.5%-8.5%,因此,货币增速实际上一直存在着回落的需求。
最后,中国的信贷、货币经营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性波动现象,但各年份波动时间存在错位现象,比如2017年三季度的信贷投放为前低后高,而2018年同期为前高后低。从2019年的累计信贷新增规模看,1-7月份累计新增信贷为107258亿元;2018年1-7月份累计新增信贷为104793亿元,同比增长2564亿元,明显偏低,预计后期增长将有小幅提高。
资本市场作用增强
2019年以来,市场对于信贷、货币回升后的流动性环境是否会全面好转,即宽信用能否发展,机构间预期差异却较大。部分机构认为,宽货币和信贷的回升,难以转化为“宽信用”,全社会的流动性紧张状况将延续。笔者一直认为,货币、信贷延续平稳的同时,“宽信用”发展趋势不变。但是2019年后发展的“宽信用”,是建立在资本市场发展基础之上的,与之前基于楼市繁荣、建立在银行表外融资之上的“宽信用”,有着本质的不同。
今年7月份,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.01万亿元,比上年同期少2103亿元。社会融资不同类别增长数据的变化,符合笔者前述的“宽信用”新变化特征——表外融资的回落,并非表示“宽信用”受到限制。资管新规等金融监管措施规范后,表内非信贷融资业务将得到发展,金融市场将重新进入多元化发展期,即“宽信用”将逐渐恢复。
由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全社会风险意识的增强,信贷“移向质量”和回归经营本源明显增加,非金融机构随意加杠杆对外投资的融资需求已很难再得到支持。风险意识上升,意味着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更趋谨慎,其经营行为的变化,也有力改变了过去资金“脱实向虚”的局面,使得资金逐渐回流实体。从社会融资结构看,7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8%,同比高1.3个百分点;银行表外融资(委托贷款、信托和银行承兑汇票)则连续第四个月减少,且减少规模急剧扩大到6226亿元,比上月实际值2123亿元增加了近3倍。7月份对实体部门发放的新增信贷同比减少4759亿元,社融同比减少2153亿元,其中差值来源于企业债券融资的增长。在去杠杆、防风险及资金回流实体的政策综合作用下,银行表外融资的增长已经处于持续萎缩状态,预计未来这一趋势仍将持续。因此,未来社会融资的增长,主要看资本市场融资发展前景。
以往基于表外融资的“宽信用”发展,实际上是为房地产融资服务的。依靠资本市场发展,基于金融回归实体的“宽信用”,与以往基于房地产融资的“宽信用”不同,表外融资的复苏将有限,未来的“宽信用”发展将更多建立在市场型直接融资的发展基础上,如各类债务融资工具的发展,而信托、委贷、票据则不会重现往日辉煌。
降准降息仍有可能
虽然前期信贷、货币增长一直表现平稳,且处于相对高位,但笔者一直认为“稳中偏降”是不变趋势。中国货币增长的这种平稳中偏软格局,从根源上看是中国基础货币增长难以有效持续扩张决定的。中国未来要维持流动性相对平稳的态势,势必面临以下选择:降准、新创基准货币投放渠道。
按照通常的货币增长中性基准,今年M2在7.5%-8.5%将是政策合意水平,8.5%上方意味着货币环境已过度宽松。今年3-6月的货币实际增速,显然已接近过度宽松区域,未来货币增长不仅难以进一步提升,维持当前水平也较为困难,因而7月份的回落属于“预期之中、意料之外”。
短期的通胀压力延缓了降息的出台。经济转型带来的经济持续底部徘徊,使得企业日常经营难度上升,叠加基建投资重要性的上升,“降成本”自然就成为了下一步供给侧改革的重心。当去杠杆阶段过去后,货币边际放松就在事实上已呈现;降成本正在到来,融资成本偏高作为经济活动中的客观事实,自然就进入了政策视野,“降息”也就成了未来必不可缺的政策选项,尽管暂时条件不具备,但年内出台仍是大概率事件。
相关文章
当前超额储蓄向消费转化面临的困难及建议
金融界 · 01-29
企业中长贷超万亿背后(企业中长期贷款利率是多少)
券商研报精选 · 01-11
李宇嘉:稳定楼市,为何如此艰难 李宇佳个人信息
金融界 · 01-09
靳毅:河南城投近况如何 河南城投集团领导名单
金融界 · 10-27
LPR还有多少下调空间(lpr还有上浮吗)
金融界 · 10-24
赵伟:那些城投违约后,发生的故事(【独家】又一家城投违约)
金融界 · 10-11